11月的錫林郭勒草原上,2300萬千瓦新能源裝機構建起龐大的風電、光伏矩陣:風機迎著風持續轉動,光伏板在陽光下高效收集光能,二者協同發力,將草原得天獨厚的風與光資源,轉化為年超500億度的清潔電力。
這些綠色電能順著蒙西電網的“能源動脈”,正流向一座座制氫車間、氨醇合成裝置。這片被國家列為“風光資源一級區域”的土地,正以“氫”為鑰,開啟綠色產業的新未來。
風光資源多元應用 綠色氫氨醇迎來新機遇
“錫盟風光資源富集,已建成新能源裝機超2300萬千瓦,年發綠電500億度,裝機和發電量均居內蒙古首位、全國地級市前列;依托全國唯一獨立的省級管理電網——蒙西電網,一批源網荷儲一體化、園區綠色供電等市場化項目落地實施,鑄就了穩定、量大、質優且極具成本競爭力的綠電優勢。”錫林郭勒盟委副書記、行署盟長郭玉峰在近日召開的“綠色氫氨醇產業集群推進會”大會上說道。
錫盟作為國家風光資源一級區域,足夠低的綠電成為其發展綠色氫氨醇的底氣所在。郭玉峰稱,發展綠色氫氨醇,錫盟還擁有日益完善的產業生態,堅實有力的基礎設施,以及真金白銀的政策保障。“目前,錫盟已配套推出支持能源裝備等戰新產業發展壯大的辦法以及增量配電網等一攬子措施。”這一系列政策與國家新能源就近消納新政和自治區《綠氫產業先行區行動方案》相呼應,進一步夯實了錫盟綠色氫氨醇產業集群崛起的根基。
恰逢“十五五”規劃明確將氫能列為未來產業,集“資源、政策、產業”優勢于一身的錫盟,無疑迎來了發展綠色氫氨醇的最佳窗口期。
然而,綠色氫氨醇產業的價值,不僅在于錫盟的發展,更關乎全國可再生能源的消納大局。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法制和體制改革司原副司長、二級巡視員梁志鵬指出,可再生能源電力轉化為氫氨醇,直接作為工業原料或者在工業、交通領域替代煤炭、天然氣以及石油消費,是增加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總量的新路徑。
中國有研科技集團有限公司首席專家、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副理事長蔣利軍從技術落地角度指出,風光氫氨醇一體化提供了新能源就地消納新模式。通過電解水制氫,將綠電變為綠氫、綠氨、綠醇,使之易于儲運,既可作燃料,又可作原料,實現了風光資源的多元化應用。
短板猶存 各環節關鍵技術仍待突破
從全國產業布局來看,我國綠色氫氨醇發展已走在全球前列。“十四五”期間,我國綠色氫氨醇試點項目不斷涌現。中國產業發展促進會會長于彤透露,剛剛閉幕的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首次明確提出“推動氫能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將“‘氫能作為未來產業’進行前瞻布局”納入國家戰略層面,這對于促進氫能產業的高質量發展,無疑是一個重大利好。目前氫能產業尚處于發展培育期,充滿了無限可能和潛力,而綠色氫氨醇產業憑借獨特的技術優勢和戰略價值,正從概念走向實踐,成為連接綠電與終端應用的關鍵紐帶。
前景光明,但挑戰亦不容回避。與會嘉賓認為,要實現綠色氫氨醇產業鏈的高質量發展,必須正視并打通從制氫、儲運到終端應用全鏈條上的堵點。
在制氫環節,成本問題是必須直面的挑戰。中國科學院院士、世界科學院院士唐叔賢表示:“綠氫的成本是氫能達到可持續目標的關鍵要素,需要將綠氫成本從目前21元/公斤下降到與灰氫成本相當。”他指出,綠電制氫和二氧化碳碳捕集(CCUS)兩大“卡脖子”問題制約著氫能降本。要想打破氫能成本瓶頸,還需依靠技術創新。
這一觀點也得到了企業實踐的印證。西安隆基氫能科技有限公司總裁馬軍稱,堿性電解槽通過工程化設計,能夠適應可再生能源大規模制氫的應用需求,其發展潛力將隨著市場成熟逐步釋放。“公司以降低平準化氫成本(LCOH)為目標推進產品迭代,目前已成功進入海外10個國家的電解槽市場,從實踐層面驗證了技術降本的可行性。”
針對制氫環節的痛點,澳大利亞技術科學與工程院外籍院士劉科提出了創新性的解決方案——低碳甲醇。所謂低碳甲醇,是指利用綠電與劣質煤,以及微礦分離技術制備的甲醇。劉科表示,低碳甲醇是綠氫最好的儲運載體,1L甲醇的產氫量是1L液氫的2倍。另外,低碳甲醇還可以利用現有的加油站加注,最大限度地提升了經濟性。
儲運環節的技術瓶頸同樣制約產業發展。航天氫能科技公司副總經理兼總工程師安剛表示,只有打通大規模儲運的技術瓶頸,才能大幅降低氫氣成本,氫能社會才能真正到來。遠期看,我們將建立以液氫為儲運介質的新能源電氫體系。
終端應用環節,當前呈現“需求旺盛但供給不足”的局面。但香港國際航運與海事服務中心副秘書長孫景亮也帶來了終端市場的積極信號:清潔液體燃料、生物質摻燒以及綠氨摻燒等應用正不斷拓展。受各國政策和市場需求的雙重驅動,航運業正逐步向綠色低碳轉型。
不過,石油和化學工業規劃院副院長李志堅也坦言,供給端目前仍存在短板,可再生甲醇、氨以及航空燃料仍需突破各環節關鍵技術,為繼續擴大應用場景規模積累經驗。
當前,綠色氫氨醇產業機遇與挑戰并存,國家戰略賦能、區域試點推進為產業奠基,而技術創新與政企協同,或將成為突破成本與技術瓶頸、推動產業從概念走向成熟實踐的關鍵。
免責聲明: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及圖片,目的在于弘揚石油化工精神,宣傳國家石油化工政策,展示國家石油化工產業形象,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推廣石油化工企業品牌和產品,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此我們謹向原作者和原媒體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認為本站文章及圖片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