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新疆哈密巴里坤戈壁灘上勁風呼嘯,卻擋不住工程建設者的腳步。由我院牽頭承擔的新疆某壓縮空氣儲能示范項目勘察工程,在山丘間緊鑼密鼓地推進。這項被業內稱為“地下能量銀行”的創新工程,以人工開挖花崗巖洞室存儲高壓空氣的獨特技術路徑,為我國大規模儲能發展開辟新賽道。
該項目設計運行壓力高達6MPa以上,規劃建設的壓縮空氣儲能電站,需在地下打造能容納高壓空氣的“儲能洞穴”。工程區域海拔近2000m,花崗巖地層堅硬致密,既為儲氣洞室提供了天然承壓條件,也讓地下洞室開挖成為項目首個“硬骨頭”。“在戈壁山丘的硬巖地層中施工,地質條件勘察的精準度直接決定后續建設的安全與效率。”
項目在實施過程中,勘察團隊兵分多路,對儲氣洞室、交通/輸氣洞、排水廊道等地下核心區域及地面進出口展開“地毯式”探測。從現場鉆探的忙碌身影,到巖芯編錄的細致入微;從物探測線的精準布設,到“堅持質量第一,建設質量強國”理念的貫徹落實,我院項目部始終以高標準、嚴要求推進項目。在廣袤的戈壁灘上,技術人員頂著烈日與風沙,完成了2500km²的1:20萬區域地質調查,用腳步丈量出項目的“地質家底”;1:1000工程區地質測繪中,他們手持儀器細致記錄每一處巖層走向、裂隙發育情況,不放過任何影響工程安全的細微變化。
地下探測同樣“火力全開”,鉆探機晝夜轟鳴,鉆桿不斷向地下延伸,獲取的巖芯樣本成為分析巖體特性的關鍵依據;高密度電法、瞬變電磁等物探技術如同“大地CT”,精準勾勒地下地質構造;鉆孔巖體聲波測試、孔內電視觀測、地應力測試、壓水試驗等一系列專業試驗,則為洞室設計提供了詳盡的巖體力學參數。每一組數據都要反復核驗,確保為項目設計提供最可靠的地質支撐。每一項數據、每一次試驗,都為項目后續建設筑牢安全高效的“地質基石”。
作為國家新能源存儲領域的重點示范項目,該壓縮空氣儲能工程不僅是一次技術創新實踐,更是推動能源結構轉型的重要抓手。隨著勘察工作的深入推進,這座“地下儲能寶庫”的神秘面紗正逐步揭開。未來,它將以清潔高效的儲能能力,為新疆構建新型電力系統注入“強心劑”,也為我國大規模壓縮空氣儲能技術發展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巴里坤經驗”。
免責聲明: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及圖片,目的在于弘揚石油化工精神,宣傳國家石油化工政策,展示國家石油化工產業形象,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推廣石油化工企業品牌和產品,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此我們謹向原作者和原媒體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認為本站文章及圖片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