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石化網訊 2013年9月,神華寧夏煤業集團年產400萬噸的煤炭間接液化示范項目獲得國家核準批復。隨著這一項目全面開工建設,神華寧煤集團實現了轉型,一個具有世界領先水平的能源化工基地也初現端倪——
我國的基本能源結構為富煤、缺油、少氣。2013年底,石油對外依存度達58.1%,天然氣對外依存度達31.6%。煤制油無疑是一條發展接替能源的可行路徑。在西北塞上,神華寧煤集團經過十多年的探索,厲行自主創新,探索出一條獨具特色的煤制油產業化之路。
做首吃“螃蟹”者
我國適不適合搞煤制油?國內專家學者對此看法不一。一種說法是,從一種能源轉換成另一種能源,成本太高,技術難度太大,與其折騰不如直接從國外進口石油;另一種看法是,投巨資引進試驗室技術能否實現大規模工業運用?還有人質疑,煤制油項目核心技術即氣化技術與油品合成加工技術,需要數千臺套設備相匹配,能否實現國產化?
神華寧夏煤業集團公司董事長王儉告訴記者:盡管爭議不斷,但考慮到煤制油項目對于我國應對國際石油形勢變化和提高能源體系抵御風險能力的重要性,搶占這一技術的制高點具有重大意義。
“煤制油項目最終能落子寧夏,源于我們起步就有新理念,敢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神華寧煤副總經理、煤制油項目總指揮姚敏說。
區情所致,發展煤制油寧夏更迫切。雖坐擁煤城石嘴山,但由于地處西北腹地,處于周邊富煤省區包圍之中,再加上欠發達的區情,寧夏煤炭產業長期走一條粗放型的發展道路。
自然稟賦優勢,發展煤制油寧夏渴求更強烈。作為西北“金三角”寧東基地煤炭已探明儲量達273億噸;戈壁荒灘可利用土地十分豐富;引黃灌區通過農業“水權轉換”和工業反哺等方式,實現水資源的科學使用。
擁有一整套創新理念,寧夏發展煤制油更自信。從2002年開始,神華寧煤集團就著手煤炭間接液化項目可行性研究。
自建科技創新團隊
由于煤制油項目每一個環節都涉及世界頂尖技術,因此技術和人才隊伍成為關鍵條件。在其他企業,人才與技術只是多與少、好與差的問題,但神華寧煤集團一起步就遇到不可逾越的坎兒,即挖煤采煤的人遍地都是,但做煤炭深加工的人才,沒有!
談到科技人才隊伍,姚敏經常提起“一句話與兩本書”的故事。姚敏說,2004年5月,他在北大進修,時任神華寧煤集團副總裁王儉找到他談話,“準備準備,回去負責寧東基地第一個煤化工建設項目。先好好看看這兩本書”。姚敏低頭一看,王儉送給他一本《甲醇操作問答》和《碳一化工產品生產技術》。
就這樣,姚敏牽頭組建起由5個人組成的煤制甲醇籌建處。一雙腳、一個公文包、一個筆記本電腦,外加一顆赤忱之心,姚敏團隊從東走到西、從南跑到北,廣納各地英才:“來我們這里吧!煤制油大規模工業化運用是一項填補國內外空白的項目,是個大事業,只要我們齊心協力,會夢想成真的!”
北京燕山石化的老專家劉志芳來了,湖北中石化第六建設公司的總工程師梅占魁來了,九江石化總工程師錢效南來了,中石油寧夏石化公司生產運行處處長楊加義、王治泉來了……
走出去,請進來,再走出去,再請進來!神華寧煤集團在國內各地舉辦專業人才招聘會;建立人才基金對專業人才給予優厚待遇;與西安交大、華中科技大學等建立人才合作伙伴關系,與齊魯石化、南京氣化廠等企業簽訂人才培養協議。
“這里是個大家庭,雖然年紀大了,可我渾身有使不完的勁兒!”來自湖北的專家梅占魁感慨地說,“要說神華寧煤集團搞煤制油能夠成功,我總結這支技術隊伍是憑借6個字,齊心、敢闖、拼命。”是事業魅力的吸引,更是人文情懷的感召,精英越聚越多,人氣越來越旺。
工作完全是超負荷的!MTP裝置車間主任袁玉龍經常是三五個月地“住”在裝置現場;梅占魁身患急癥,仍掛上專用泵返回烯烴施工現場;連續3天沒沾床邊兒的烯烴公司總工程師、氣化車間主任黃斌,竟然站著睡著了……
幾多耕耘,幾多收獲。“十一五”以來,在突破多項國際頂尖技術的前提下,神華寧煤集團煤化工基地年產25萬噸煤基甲醇項目、年產21萬噸二甲醚裝置、6萬噸聚甲醛項目、60萬噸煤基甲醇項目、50萬噸煤基烯烴項目相繼建成投產;2011年3月開工建設的總投資69億元的年產50萬噸甲醇制烯烴項目,預計今年建成投產;總投資550億元、設計規模400萬噸的煤制油項目,2013年開工建設,預計2017年建成投產。
自主研發頂尖煤化工技術
突破技術瓶頸,神華寧煤集團借船出海,借梯登高,決意站上巨人的肩膀。
“搞煤制油項目,首先要拿下世界頂尖的煤化工技術。實現將國外實驗室技術放大千倍在工業化應用,沒有成型的經驗可循,沒有現成的路徑可依。”神華寧煤集團煤化工公司總經理張玉柱說。
突破技術瓶頸,神華寧煤集團確定八字原則:引進、消化、吸收,創新;一個思路: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效益推進。
技術創新談何容易。神華寧煤集團煤制油項目總工程師劉萬洲告訴記者:煤制油工業流程的核心技術,是氣化技術和油品合成技術。掌握這兩項技術,不僅要實現多項國際頂尖煤化工技術的工業化應用,且需要完成28臺氣化爐、293臺套超大設備和9000多個小部件(設備)的國產化安裝。“因此,煤制油項目的科技創新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國家在寧夏建設煤制油示范基地,一方面是打造國家級煤化工戰略基地,另一方面對于提升我國裝備制造業發展水平,具有深遠意義。”劉萬洲說。
萬事開頭難。神華寧煤集團的第一次成功是25萬噸甲醇項目。“這個項目我們經歷了上百次失敗。拿我們技術人員的話說,就是‘點不上火’,一點火就把氣化爐水冷壁燒穿了,投不進煤、掛不上渣、除不了灰。”神華寧煤集團煤化工分公司研發中心主任羅春桃說,“迷茫萬分的情況下,我們一咬牙,改變老外的圖紙和操作流程,即變‘壓差進料’為‘流量控制’。按此思路實施多項技術調整后,一切發生歷史性逆轉。”25萬噸甲醇項目于2005年3月開工建設,2007年6月氣化投料一次性成功,8月即產出國際標準的一流甲醇產品。
談到科技創新,神華寧煤人的故事太多太多。“拿50萬噸煤基烯烴這一項目來說,我們前前后后做了100多項技術創新!”神寧集團煤化工分公司研發中心副主任袁煒說,“這個項目中有個DME反應器技術環節,按德國技術專家的工藝流程操作,每次投料時溫度總是控制不好,怎么調試也進行不下去。我們提出嘗試別的方法,德國專家既傲慢又固執,若不按他們的技術路線走,他們就轉身走人。我們白天跟他們磨,夜里自己大膽創新研發,終于有一天,讓德國專家看到‘還是中國人的方法好’!”
十年來,神華寧煤人成功完成了GSP(干煤粉氣化技術)和MTP(甲醇制丙烯技術)全球首次工業化應用,其中單項工程近萬個,國產化安裝設備5380(臺)套;2011年4月,投資178億元的年產50萬噸煤基烯烴項目一次性投料試車成功,作為全球最大的煤制丙烯項目,該項目涵蓋了當今世界最先進的煤化工技術,完成烯烴項目技改5200項,多套裝置實現世界首次工業化運行。
十年間,神華寧煤集團走出一條規模化、專業化、精細化的發展道路;十年間,神華寧煤集團以煤炭產量增長4倍、營業收入翻三番、利潤增長336倍的發展速度,讓西北塞上升起了一顆充滿希望的煤化工“新星”!
網站聲明:凡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石化信息,弘揚石化精神,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